陕西日报:近日,我们在安塞县建华镇杨桐村采访时,63岁的张玉明打开了话匣子:“最开心的就是吃上自来水么!”老人爽朗地笑着说:“过去一到冬天,挑着个桶桶满沟沟里破冰找水吃,可难了。现在水龙头接到了屋子里,引到了锅台边。你看,洗衣机也能用了,也能洗上热水澡了,生活一下子变了样。”仅2012年,我省完成投资16.24亿元,解决了农村居民安全饮水290万人(其中学校师生35万人),饮水水质合格率提高6个百分点,农村群众饮水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将解决农村饮水问题作为全省“民生八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摆在与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安排部署,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饮水建设管理工作的两个指导性意见,成立了由各级政府领导任指挥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组织机构,决定在积极争取中央资金的基础上,省级财政每年整合4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并向全省人民作出庄严承诺:到2012年基本解决规划在册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到2015年基本解决新增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初步形成了“规划科学、设计合理,水量充足、水质达标,水价到位、管理规范,良性运行、持续发展”的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被誉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让广大三秦百姓真实地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投资近90亿建成饮水工程2万多处
我省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以秦岭北山为界,分陕南、陕北、关中三个区域,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属全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省份之一,人均水资源量1125立方米,约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2和世界平均水平的1/8。资源性、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问题相互交织,缺水问题严重制约着陕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各级水利部门紧抓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历史机遇,进行项目优化整合,大力发展区域集中供水工程,通过抓前期促建设、抓制度促规范、抓监督促质量、抓检查促进度、抓改革促发展、抓验收促管理、抓运行促受益,全面推进我省城乡供水事业健康发展。全省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投资89.5亿元,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2.5万处,其中40万人以上工程3处,10万人以上工程5处,“千吨万人”以上工程200多处,解决了1847万人的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由“十五”末的34.4%提高到2012年底的78%。农村群众饮水条件从原始的辘轳提水、到简易的公用水栓取水、再到目前的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及保证率全面达标的入户安全卫生水,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户县庞光镇自2007年实施国家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以来,完成投资500万元,新打水源井2眼,新建配水厂1座,铺设配水管网34公里,架设10kv输电线路1.5公里,建设了庞光镇集中供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包括王寨村在内的6个行政村、5384人的饮水难题。如今的王寨村,家家户户引进了自来水,吃上了放心水,和城里人一样过上了“龙头一拧水哗哗”的舒坦日子,群众再也不用费尽周折去邻村拉水吃了,富余人员通过劳务输出每年给全村创收近千万元。尤其是一度濒临关停的传统豆腐制作业焕发生机,朝着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王寨村群众惬意的笑脸里,看到的是实施国家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带来的大变化和新气象。
狠抓前期强化监督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为了切实规范农村饮水项目建设管理,各级水利部门把前期工作纳入常态化,坚持规划先行,先后编制了 “十一五”、 “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将项目落实到每个村组,明确了各阶段的目标任务。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坚持项目审批与计划安排挂钩,对于未进入规划、未完成前期工作、前期工作未审批的项目,一律不予安排年度计划。坚决维护项目规划的严肃性和设计的科学性,以前期工作的深度推动工程建设的进度。
下大力气狠抓工程质量,严格执行“四制”,努力打造精品工程。为保证工程质量,省水利厅先后下发了加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和专项检查等文件,供水、稽察、质监等部门多次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系统稽察和质量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有力地加快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在水利部各省工作进度排序中,我省一直稳居前列。同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在全省选择不同地域特点、不同水源类型、不同处理方式、不同管理模式的500处集中供水工程作为样板,每年实施100个,计划五年内全部建成。2011年建成的100处示范工程,已成为当地一景。新建成工程都具有较为完善的水处理设施和消毒措施,全部供水到户,在一些农村饮水工程中也开始使用膜处理技术、信息化控制系统、IC卡水表等先进的设备。由于用水条件的改善,如今农村老百姓用上太阳能热水器,具有室内卫生间的家庭越来越多。通过这些示范工程建设,规范和促进了全省工程建设形象,带动和提升了工程建设质量,达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果。
榆林市榆阳区牛家梁镇群众告别了苦咸水,喝上了干净甘甜的自来水。村民谢候祥说:“百分之百都吃上了自来水,自来水到厨房到院子,到洗澡间都到了,太阳能,淋浴,比较方便”。
强化建后运行管理确保设施效益持久发挥
针对农村饮水工程点多、量大、分布广、难于管理的实际,2008年省人大出台颁布了《陕西省城乡供水用水条例》,首次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明确规范了供水用水行为; 2012年,省水利厅下发《陕西省村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对产权归属、管理模式、专管机构、维修基金、协会组织和供水运行、水源保护、水质保障、水价核定、水费计收等进行了具体规范。
近年来,省水利厅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工程建后管理工作,提出了组建管理机构、出台管理办法、制定维修基金制度的具体要求,即每个县组建一个县级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机构,做到机构、编制、人员、经费、职能“五落实”,一个机构统到底,解决“没人管”的问题;每个县以县级人民政府名义,出台一个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明确管理内容和要求,一个办法管到底,解决“没法管”的问题;每个县制定一个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基金提取和使用制度,由当地财政列支和水费计提两个渠道筹集,逐年积累,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一个制度用到底,解决“没钱管”的问题。同时,强化建设程序,把工程建后运行管理关口前移到前期工作的审批中,将运行管理机构、人员经费、水价核定、维修基金制度等作为项目审批的一个必要条件,否则不予批复立项;规范竣工验收,从严把好工程交付运行前的最后一道关口,除按常规的工程验收程序要求外,还要将建后运行管理的各个要素一一落实,否则不予通过验收。通过严把前期审批和竣工验收关,使各地高度重视建设程序、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全省农村饮水工程建后良性运行的管理格局已初步形成,有55个县成立了县级专管机构,57个县出台了运行管理办法,35个县建立了维修基金制度,农村饮水事业正在逐步迈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高度重视水源保护工作,要求所有城乡供水工程按照有关规范划定水源保护区,插标亮界、设置隔离防护围栏;对已划定水源保护区的落实保护措施,加快备用水源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强化水质监测,构建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在全省101个县区建立了农村饮水安全水质监测中心,具备化验21项常规水质指标的能力,配备了专用车辆,定期对工程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进行取样化验,在全国率先形成了省级农村饮水水质监测网络。
多措并举稳步推进县城供水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省共投入县城供水建设资金近10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21亿元、省级专项及中央配套资金3.3亿元、市县配套及供水单位自筹4.29亿元,在43个县实施了项目建设。全省84座县城供水设施供水能力从2010年的105.6万吨提高到2012年的125.8万吨,供水人口从496万人增加到538万人,基本满足了当前县城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按照政府主导和供水公益性的原则,努力探索县城供水良性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管理体制并存、多元化投资的县城供水建设管理新机制,切实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后劲。2011年,在10个县先行试点,并初见成效。户县、志丹、略阳等县对水价进行了调整,山阳县已分流富余人员20人,白河、子洲等县向社会融资1200万元加快县城新区供水管网建设,富平县政府已制定了城中村纳入城区供水统管的方案,礼泉、太白等县县城供水回归国有经营管理。此外,咸阳市城区供水也实现了水利部门统一管理,成为继西安市之后第二个水务一体化的大中城市,水利与城市供水的联系愈加紧密。
在管理方面,绝大多数县城供水单位实施了“户表改造”,推广使用先进的IC卡智能水表;蓝田、洛川、黄陵等30多个县建立了自动化信息系统,对供水水质、压力、流量、余氯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在应急保障方面,各地供水单位也都制定了应急预案,储备了必要的应急抢险物资,2012年成功抗御了白河、府谷、佳县等水毁灾害,及时处置了长安、高陵等县供水主管道断水事件。在供水服务方面,所有供水单位面向社会公开了水价,设立了便民热线电话,随时接受群众咨询和维修服务;66个县城供水单位定期公布水质情况。 2010、2011年连续被省政府纠风办评为“政风行风”先进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