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 页 新闻资讯 走进金政 产品展示 工程案例 资料下载 招贤纳士 客户留言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联系我们
地址: 西安市昆明路西段(石桥立交西南角)新家庄2号
电话: 029-68800279
手机: 13186150951-13032992566
传真: 029-88402577
电子邮箱: jinzheng902@126.com
在线QQ客服: 点击这里可即时交谈
行业新闻  
未来十年中国水资源需求展望
来源:供水设备_无负压供水设备_无负压变频供水设备_变频供水设备_二次供水设备_西安金政实业有限公司 日期:2013/7/31

时间:2013-07-3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先行国家用水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 用水总量:经历了“库兹涅茨曲线”式的增长路径,达到用水峰值时,人均GDP基本处于15000—20000国际元的区间,产业结构占比也大致处于基本稳定的范围。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与产业结构变化基本吻合,生活用水与人口变化高度正相关。用水效率:总体呈现先低后高的特征,不同国家间的用水效率高低与水资源禀赋密切相关。
  ——用水总量:经历了“库兹涅茨曲线”式的增长路径,达到用水峰值时,人均GDP基本处于15000—20000国际元的区间,产业结构占比也大致处于基本稳定的范围
  第一,从先行国家的经验来看,不管是水资源较为丰富还是相对缺乏的国家,其总用水量增长都将经历“库兹涅茨曲线”式的基本路径,即快速增长——缓慢增长——稳定期+缓慢下降的变化过程。以美国为例?穴见图1?雪,其用水量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快速增长时期?穴1950—1970年?雪,用水量由1950年的2487亿立方米增加到1970年的5112.2亿立方米,增加了1倍多,20年间的平均增速为3.87%。其中,前10年平均增速为4.6%,后10年平均增速为3.56%。第二阶段是缓慢增长时期?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雪,平均增速为1.68%,1980年用水量已达到5941.2亿立方米的峰值。第三阶段是1980年前后的稳定期,总用水量维持在峰值附近,只发生微量的增减变化。第四阶段是缓慢下降期?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雪,用水量由1980年的5941.2亿立方米减少到5664.9亿立方米。法国的用水量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80—1994年法国的用水量处于上升期,此后几年处于稳定期,然后开始进入缓慢下降期。波兰的情况也佐证了这一结论,在1985年达到用水峰值后开始缓慢下降。除了这些国家以外,绝大部分的OECD国家也都经历了用水量的转折点。这与“库兹涅茨曲线”的一般特征相吻合。
  第二,通过主要发达国家总用水量与人均GDP的对比来看,达到用水高峰时,人均GDP基本处于15000—20000国际元的区间。尽管从全球范围来考虑,在用水量达到峰值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水平差异较大,但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的考察发现,在达到用水高峰时,人均GDP基本处于15000—20000国际元的区间。美国1980年达到用水峰值时人均GDP为18577国际元,英国在1991年达到峰值时人均GDP为16157国际元,德国在1992年达到峰值时人均GDP为16891国际元,法国在1994年达到峰值时人均GDP为18008国际元。
  第三,通过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与用水量的考察发现,一般当第一产业的比重降到5%左右的水平、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30%—40%的水平、第三产业的比重普遍上升并达到60%以上时,用水量开始达到峰值。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用水量达到峰值的集中时段,进入九十年代后开始逐步下降。在七八十年代,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基本趋同,第一产业的比重降到5%左右的水平,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30%—40%的高峰后转而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普遍上升并达到60%以上?穴见图2?雪。例如,美国在1980年左右达到用水峰值时,第一产业占比为2.9%,第二产业占比为33.51%,第三产业为63.59%。日本在1975年达到用水峰值时,第一产业占比为5.68%,第二产业占比为41.72%,第三产业为52.6%。西班牙在1985年达到用水峰值时,第一产业占比为6.18%,第二产业占比为34.35%,第三产业为59.47%。英国的情况也体现了类似的特征,其在1991年达到用水峰值时,第一产业占比为1.73%,第二产业占比为32.71%,第三产业占比为66.11%。
  ——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与产业结构变化基本吻合,生活用水与人口变化高度正相关
  在剔除用水效率的影响后,一般工业用水与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化密切相关,农业用水与第一产业或灌溉面积直接相关,而生活用水则与人口数量密切相关。对OECD国家不同用途用水量的统计显示,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大都经历了由增长到稳定然后缓慢下降的过程。其中,工业用水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往往与第二产业迅速下降的时间基本相符,通常滞后于第二产业比重达到最高峰值的时间,农业用水量达到峰值的时间一般滞后于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一般随着人口的逐步增加,呈现出稳步上涨态势。
  ——用水效率:总体呈现先低后高的特征,不同国家间的用水效率高低与水资源禀赋密切相关
  一个国家的用水效率与经济发展阶段有着直接的关系,通常而言,经济发展初期的用水较为粗放,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用水效率会逐步提高。美国、法国和波兰的人均用水量和万元GDP用水量均呈现了先高后低的态势。但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国家间用水效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直接相关,而是与水资源的禀赋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一般水资源丰富的国家用水效率偏低,人均用水量就会偏高。美国的人均用水量和万元GDP远高于法国和波兰,与美国的水资源相对丰富有关。
  对2013—2022年中国用水量的推测
  工业用水:将会达到峰值后相对稳定,此后逐步呈缓慢下降态势。农业用水:随着用水效率的提升,总量将会逐步下降。生活用水:将会稳步上升,是推动未来用水量增加的重要力量。生态用水:随着生态建设的加强,将会逐步上涨。总用水量:2022年前总用水量将会保持相对缓慢增长,仍未达到峰值。
  ——工业用水量:将会达到峰值后相对稳定,此后逐步呈缓慢下降态势
  第一,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工业用水的峰值与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的时间相类似。据课题组的预测结果显示,在未来十年,第二产业的比重将会处于下降状态,2016年以后的几年下降速度较快?穴如图3所示?雪,据此来看,中国工业用水将在2016年左右出现峰值,此后几年进入工业用水的稳定期。第二,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来看,2020年左右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将基本完成,一些高耗水产业也将在此前几年陆续达到产值高峰。第三,通过近十年工业用水的变化情况也可以看出,总量的增长幅度已非常小,个别年份曾出现减少态势。结合未来工业增长状况、工业行业内结构升级状况以及用水效率提高状况,预测2013—2015年左右,工业用水将会继续增长到165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2013年将达到1550亿立方米左右,此后几年将会相对稳定,2020年将会在1650—1700亿立方米左右,2022年达到1650亿立方米左右。
  ——农业用水量:随着用水效率的提升,总量将会逐步下降
  1997年以来,中国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几年增长较快,每年增加约100万公顷,有效实灌面积也呈现出类似的变化特征,与之相伴的是,农业用水的效率也有了较大提高,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从1997年的492立方米减少到2011年的415立方米,下降了近20%,因此,综合来看,近几年中国的农业用水出现少量增加,但仍比十年前大幅减少。中国的农业用水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未来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若按照当前农田灌溉面积的增长速度判断,预计未来十年农业用水将不会有较大增长,后半段可能会有小幅下降,2013年农业用水可能达3750亿立方米左右,2015年在3750亿—3800亿立方米之间,2020年在3800亿立方米左右,2022年将会在3750亿—3800亿立方米之间。
  ——生活用水量:将会稳步上升,是推动未来用水量增加的重要力量
  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用水量的对比来看,城镇居民的生活用水约为农村的两倍多,这与城镇人口的增加直接相关。因此,中国的生活用水总量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口总数及城乡结构。据课题组预测,未来十年中国人口将继续稳定增加,城镇化率将会以每年近1个百分点的速度稳定上升,城镇生活用水也将会延续稳步上升的态势。从近十年实际的生活用水量来看,中国每年增加量在15亿—20亿立方米,并且用水效率相对稳定,据此判断,到2013年达到820亿立方米左右,到2015年是850亿立方米左右,2020年约为950亿立方米,2022年中国的生活用水总量在950亿—1000亿立方米之间。
  ——生态用水量:随着生态建设的加强,将会逐步增长
  中国对生态环境用水量尚未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和测量,目前的生态环境用水量均是估算。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生态建设的加强,加之中国主体功能区政策的推进,维护生态系统建设的用水将会逐步增加,基于目前80亿—120亿立方米的用量,预计到2013年达到150亿立方米左右,2015年150亿—200亿立方米左右,2020年200亿—250亿立方米左右,2022年,生态用水量将会增加到250亿—300亿立方米左右。
  1. 基于不同用途用水量的加总。2013年用水量在6270亿立方米左右,2015年总用水量达到6400亿—6500亿立方米之间,到2020年总用水量将达到6600亿—6700亿立方米左右,2022年达到6600亿—6750亿立方米左右。
  2.基于人均综合用水量的考察。1997年以来,中国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一直稳定在430—450立方米之间,近几年有上升态势。如果按照人均用水量在450—475立方米估算,结合课题组的预测,2013年人口将达到13.64亿,2015年人口达到13.76亿,2020年人口将达到14.01亿,2022年的人口在14.08亿左右,据此推算2013年总用水量在6250亿立方米左右,2015年总用水量在6350亿—6400亿立方米之间,2020年总用水量在6550亿—6600亿立方米之间,2022年总用水量在6650亿—6700亿立方米之间,与前述预测结果差别不大。
  3.基于历史数据的推算。1997—2003年用水量波动较大,2003年以来中国的总用水量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但增速有所下滑,在对1997—2011年和2003—2011年两个时间段的回归分析以及加权平均的基础上,对2013—2022年的预测结果如图4所示。
  4.关于用水峰值时间的推算。据课题组预测,2022年中国的人均GDP将达到16461国际元,产业结构是第一产业占5.2%,第二产业占39.8%,第三产业占55%。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进入16000—20000国际元的范围、第三产业的占比也开始接近60%以上的范围时,将会出现用水峰值。通过这些事实来推断,2022年以前,中国的用水总量不会达到峰值,但开始逐步接近峰值范围。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未来十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仍将十分突出。城市缺水和区域性缺水将是水资源短缺的主要表现形式。提高用水效率,特别是农业用水效率将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中之重。注重再生水、云水、海水淡化等其他水源的利用,鼓励“适水适用”也是未来重要的努力方向。
  第一,未来十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仍将十分突出。从前面对中国用水总量的预测可以看出,未来十年,需水总量仍将继续增长,维持在6000多亿立方米的水平,在2022年最高将可能达到6800亿立方米左右的水平,而供水总量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增加,因此,未来十年,中国水资源的供需形势仍然相当严峻。
  第二,城市缺水和区域性缺水将是水资源短缺的主要表现形式。一方面,中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现象十分严重。以2011年为例,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3256.7亿立方米,北方六区水资源总量是4917.9亿立方米,占全国的21.2%;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为18338.8亿立方米,占全国的78.8%。北方缺水现象较为严重。尽管南水北调通水后?穴根据设计,东线一期工程将于2013年12月通水,中线一期工程将于2014年10月通水?雪,北方缺水会有所缓解,但是北方个别地区缺水现象仍然会存在。另一方面,中国城市缺水现象将会更加凸显。当前中国城市水资源的短缺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在全国658个城市中约400个城市缺水,110个城市严重缺水。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较快推进的重要阶段,城市工业企业不断增多以及城镇人口大幅增加导致的水资源需求,将会使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凸显。
  第三,提高用水效率特别是农业用水效率,将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中之重。从各种类型的用水情况来看,近几年,随着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工业用水效率已经有了较大提高,未来提升潜力相对较小。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所占比重较小,提高效率的潜力也不大,而农业一直是中国的用水大户,并且效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根据国际灌排委员会(ICID)的资料,美国节水灌溉面积达到总灌溉面积的57%,俄罗斯为78%,法国为51%,以色列接近100%,而中国不到8%。不难看出中国在节水农业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较大。
  第四,注重再生水、云水、海水淡化等其他水源的利用,鼓励“适水适用”是未来重要的努力方向。中国再生水等其他水源的利用一直推进较为缓慢,据统计,2011年,污水处理回用量为32.9亿立方米,集雨工程水量为10.9亿立方米,海水淡化水量为1.0亿立方米,占比不足1%,因此,未来十年应该注重这几类水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在一些工业用水中,要推进“适水适用”活动,鼓励使用再生水和淡化海水等,避免直接取地表水和地下水。另外,除了海水淡化利用外,鼓励海水直接利用也是缓解淡水资源缺乏的重要方式。据统计,2011年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已经达到604.6亿立方米,主要作为火?穴核?雪电的冷却用水,大大减少了淡水资源的消耗。